项立刚接连炮轰院士,是直言不讳还是别有所图?

发布日期:2024-11-05 00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项立刚,这位自称“通讯观察专家”的网红人物,百度百科评价为“中国通信业观察者、智能互联网研究者”的人,近期在舆论场又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。

引子:“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”

藉由某一算力大赛总决赛颁奖礼演讲契机,项立刚高喊“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”,质疑院士不懂产业,没有为产业布局提供有价值的方向。发表观点的同时,也不忘借“演讲时被拍照”“演讲后互换微信”“见面时社交聊天”等再普通不过的商务日常细节,来引证自己的观点被“共鸣”。

项立刚在洋洋洒洒近千字的评述中,阐述了三大观点:

简言之,一是人工智能和算力布局,不是技术,院士不懂;二是院士不懂人工智能,影射地方无作为,用院士做背书;三是院士为了自身利益,“忽悠”地方推动项目建设。

暂且不论三大观点的逻辑性,单就第一点字里行间就透出重重漏洞。

首先,人工智能和算力,是技术。它们既属于技术范畴,又受技术创新驱动。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,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是算力的优化,都将无从谈起。技术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够达到的高度和广度。

其次,院士不仅懂技术,更懂产业和经济。众所周知,院士是将科技创新“变量”转化为经济发展、产业升级“增量”的推动者。他们不仅在技术领域拥有深厚造诣,同时,还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,对经济发展、市场需求、商业模式有深刻理解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规划与实施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,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,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。

由此,第二点,第三点便更是缺乏具体证据的主观臆断了。指责院士,影射政府,质疑国策,不禁发问“人工智能不能听院士们忽悠”,那又该听谁的?

对于这个疑问,项立刚在早期的视频中也已给出答案—— “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都不如我”;“中国水平比我高的人可能超过不了5个”。

针对院士的“无差别”炮轰

浏览项立刚的社交媒体账号,不难发现,他一直与“院士”乃至整个“科学界”、“学术界”都持有鲜明的对立态度。这种对立,可以说是达到了“无差别”炮轰的程度。

先拿“院士”这个大群体来说,项立刚此前就多次质疑并批评过他们的学识水平、科研能力,甚至扬言,“院士制度对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” 。在他看来,“院士制度是反科学的”;“一个院士称谓背后会有看不见的好处,比如权利,比如资源,这就形成了腐败”……

不仅如此,项立刚还针对一些公众知名度较高的院士做单独“点评”,冠以“无知”、“无能”、“无贡献”的帽子,尖锐恶俗程度不亚于人身攻击。

例如,他认为粒子物理、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“知识匮乏不懂装懂,一生都在搞空的东西”;数学界泰斗丘成桐“没有做出贡献,归国就是为了荣誉和财富”……

再拿“科学界”、“学术界”来说,仿佛更是项立刚难以容忍的“瑕疵”,犹如眼中的钉、肉中的刺,时常成为他激烈批评的对象。他说“科学界最大的热情是在发论文,解决问题他们并关心,对产业发展也不了解”;“中国科技要有所发展,不能靠科学院,不能搞学院派,高校也是信不过的”;“现在高校,所谓很多做研究的,他在研究什么?他们主要精力就是在研究怎么发论文上面,搞来搞去,目的就是为了写一篇论文,这样的文章,有何价值,有何质量?”……

那么,是什么挑动了项立刚的神经,让他接二连三频出“金句”,如此“直言不讳”?

偏激背后的“流量密码”

答案可能就在于他深谙的“流量之道”。

项立刚的言论,表面看似“直言不讳”,但一琢磨,全是套路,满是离谱,充满了为了吸引关注而刻意制造的争议和话题。不单单是对“院士”、“科学界”、“学术界”的无差别炮轰,而是对所有他认为能有机会被“发酵”的人和事都进行了无差别的炮轰。迎合着荒谬的公众调性,并在极左群体推波助澜下,扩散放大。“流量”也因此,源源不断。

在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里,用这种非黑即白、偏离客观理性的表达方式,能迅速吸引公众的眼球,从而实现其“赚取流量红利”的商业目的。

微博粉丝数已破百万的项立刚,早已开始做上了带货的生意。不管是抽奖送粉丝,转发别人的好物推荐,自己的“良心”推荐,还是……项立刚微博里各类产品可是五花八门、层出不穷、应有尽有啊。华为智能产品、按摩仪、大豆纤维被、茶叶、冲鼻器、鱼油、螃蟹……

舆论场上,真假难辨,大家擦亮眼睛,别被深谙的“流量之道”的大V带偏了……



相关资讯